韓國奇案實錄 – 梨泰院殺人事件

「人不是我殺的,兇手是他!」

「胡說八道!明明是他殺的!」

殺人兇器

韓國警方面對這兩位互相指責的嫌犯,不知道應該相信哪一個人的說詞。這一切的混亂,全都要追溯回那一夜的恐怖場景……。

在陰暗的速食店廁所裡面,鮮血濺滿了地板、牆壁、便器,血液的主人孤獨地倒在一旁,早已沒了氣息。他的脖子及胸口被人用刀捅了九次,看起來面目全非。

如此殘暴的謀殺,就是這兩位嫌疑犯的其中一人犯下的,他們兩人都是18歲左右的青少年,而且兩人異口同聲,指稱對方才是真正的凶手……。

血跡斑斑的凶案現場

梨泰院喋血之夜

上述案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?兩位被視為兇殘命案嫌犯的青少年,是如何被捲入整個事件之中?

事情是在1997年4月3日發生的。那一天,本來是個快樂的日子。

位於首爾的梨泰院,是充滿異國風情與夜生活的商業區域,四處都是尋歡作樂的年輕人。一群20名左右的青少年與青少女們,正在其中一棟建築物的四樓夜店舉辦派對,大家非常開心、興奮,渾然不知有人已經嗨過頭,想要尋求與眾不同的刺激。

在派對的中途,17歲的美韓混血兒亞瑟‧派特森(Arthur Patterson)秀了一下他的玩具──一把小刀,眾人對這把小刀印象深刻,討論了一番。接著,派特森與18歲的韓裔美國人愛德華‧李(Edward Lee),去了建築物一樓的漢堡王點餐。

梨泰院殺人事件的被害人趙重弼 – 他當日晚上10點多,送女朋友回家途中,到梨泰院的漢堡王餐廳用餐,去洗手間的時候,莫名其妙的死在裏面。被害時,他的女朋友還在外面吃着薯條等待他。

兩人點餐的過程中,去了一趟洗手間,一位22歲的大學生趙重弼(Jo Jung-pil,韓文為조중필)正在使用廁所。他與兩位美籍青少年素不相識,只不過是剛好在此擦身而過,連巧遇都稱不上。

然而,趙重弼卻再也離開不了這間漢堡王的廁所了。整個事件究竟為何而起,無人能夠確定,但就在亞瑟‧派特森與愛德華‧李離開廁所之後,趙重弼已經成為一具倒在廁所地板上的冰冷屍體。他脖子中了七刀,胸口中了兩刀,頸動脈破裂身亡。他的鮮血染滿洗手間的磁磚,本來應該給人歡快、輕鬆感的漢堡王,瞬間變成了恐怖的命案現場。

當年案發現場的漢堡王

犯罪現場在警方檢查之前就被店員完全破壞,這導致警方只收集到部分證據和少量照片,所以接下來的調查只能依靠兩名嫌疑人的證詞。

命案發生隔天,駐韓美軍接到匿名線報,宣稱亞瑟‧派特森涉案,於是派特森旋即被捕。兩天後,愛德華‧李的父親得知兒子捲入整起事件,趕回首爾了解狀況,並找了律師陪同兒子自首。

照理來說,已經掌握兩位嫌犯,應該很快就能順利破案;然而難題卻在眼前,雖然派特森跟李,都坦然承認自己就在趙重弼命案現場,但他們兩個都不承認自己就是下手的真兇。

真兇就是他!他們異口同聲地說,不約而同地把手指指向對方。

兩個嫌犯,一個難題

真兇究竟是誰呢?首爾警方面對兩個嫌疑犯,瞬間感到一個頭兩個大。他們很確定兇手一定是其中一人,甚至是兩人一起作案,但兩人的證詞聽起來也都煞有其事,並直指另一個人單獨犯案,自己只是目擊者。此外,檢警要偵訊跟審判兩個美國籍公民,也受到美國方面的干預,兩名嫌犯與首爾警方之間的語言隔閡,更造成調查的困難。

調查顯示,死者是在亳無防禦的狀態下被刺中大動脈,然後他轉過身來以後,接着被刺胸部。

受害人被襲擊的模擬圖片

愛德華‧李的版本

愛德華聲稱派特森叫他一起去廁所,自己因為吃了漢堡跟薯條,想洗手才跟着去洗手間。當他正在洗手的時候,從鏡中看到派特森突然走向正上廁所的受害人,對着他的右後方亂刺一通,把他殺害了。

亞瑟‧派特森的版本

派特森則説:是愛德華要給我看東西叫我跟他過去,我以為他是叫我到洗手間一同吸毒,我才跟着去。進了廁所以後,愛德華就突然拿了他的刀,往受害人身上捅。

愛德華聲稱自己當時被嚇壞了,沒有辦法很仔細地描述受害人被襲擊的詳情。 派特森卻非常明確完整地告訴警方說,愛德華先在受害人的右邊脖子刺了三刀,被害人轉身過來,又在他胸口刺了兩刀,最後在左邊的脖子又刺了四刀,造成被害人大量出血死亡,整個過程很快速,大概才7-8秒。這跟死者驗屍的結果是一致的。

派特森說德華殺人之後,把刀丟在地上就離開了。他深知道他們闖禍了,所以就把刀撿起來帶走,後來扔進美軍營內的水溝內。按照他們朋友的證供,派特森當日離開洗手間後,並沒有立即找他們,而是跑到頂樓的夜店,把全身清潔乾淨。

兩名嫌疑犯對凶案過程敘述的不同
受害人中刀的位置

由於亞瑟‧派特森是美籍韓美混血兒,他的父親是駐韓美軍,所以他是美軍家屬,按照規定,他的罪行先由美國陸軍刑事調查處司令部 (CID) 調查。經過調查後,駐韓美軍的CID判定派特森是殺人嫌疑犯,並把他轉交給韓國警方處理。

美軍 CID 判定派特森為兇手的原因
1) 兇手小刀最初持有者 – 兇器是他的,而且是他拿去丟掉的 。
2) 全身衣服及球鞋都占滿了血。
3) 他身上有一個洛杉磯黑幫(Norte 14)的紋身,而死者被害的手法,跟美國黑幫的很類似。
4) 掩沒證據 – 他回到美軍軍營後,把血案發生時穿着的衣物都燒掉。

1997年派特森在凶案現場進行案件重組

韓國警方接手後,重新檢視案件,一時之間,難以判斷孰真孰偽。從物證跟人證看來,派特森是凶器的持有人,他在命案當天所著衣物也沾滿血跡,經過DNA檢測後確定是被害人的血,當天參與派對的友人也指稱派特森是兇手;然而,這些血跡也符合派特森聲稱自己只是目擊者的說法,他可能是站在一旁,為被害人噴出的大量血液所噴濺到。

更重要的是,派特森的身高比被害人趙重弼矮上六公分,讓警方難以相信他有力量能制服被害人,但趙重弼並沒有與兇手搏鬥糾纏的跡象,顯得派特森單獨連刺一位比他高大的對手這件事看起來不太可能。

相對地,愛德華‧李比趙重弼高兩公分,體重超過一百公斤,殺害趙重弼的可能性看起來比派特森高多了。他衣物胸口的噴濺血跡,也比較符合驗屍報告的結果,這顯示擁有身材優勢的李,比較可能是拿小刀連捅趙重弼頸部的兇手。

於是,韓國檢方決定否定美軍CID的建議,以謀殺罪起訴愛德華‧李,因為他們認為李比派特森更可能是真兇,至於派特森則被以非法持有武器罪名起訴。李被判處無期徒刑,派特森則獲得一年半的刑期。

韓國警方判斷愛德華才是真兇的理據
1)根據驗屍結果,兇手應該是比受害人高,而且是力氣比較大的人。而派特森的身高只有170 cm,比受害人矮 6 m,而愛德華是180公分,插入的痕跡應該是符合愛德華的身高。
2)身上有著對方動脈破裂時會噴出來的噴射狀血跡
3)自己受太大衝擊,隔天就記不起來行為的解離反應狀態,證明他是兇手,殺人後的刺激太大 。
4)十次測謊機的測試结果都顯示他說謊 。

受害人屍體上的傷口

兩個嫌犯,零個兇手

然而,事情並沒有就此了結。很快地,韓國司法體系面對的「擁有兩個嫌犯」的難題,就進化成了「沒有任何兇手」的更糟狀況。

獲判重刑的愛德華‧李持續上訴,因為罪證不足,而在1999年獲得韓國最高法院判處無罪,得以返回美國。那麼另一位嫌疑犯亞瑟‧派特森呢?他也在服刑快一年的時候,因光復節特赦而離開監獄。

愛德華脫罪後,警方把調查目標轉移到派特森,為防他離開韓國,所以向法庭申請了出境禁令。按照韓國法例,出境禁令必須每三個月續期,但因為檢方的失誤,遲了延長他的出境禁令,使得派特森趁着前後兩個禁制令有兩天的空檔期,立刻躲回美國,檢警雖想重啟案件調查他涉案的嫌疑,也難以伸展。

結果,兩個命案嫌犯都以無罪之身離開韓國,那麼到底是誰殺了趙重弼呢?儘管檢警司法都知道兇手一定就在兩人之中,卻因為證詞衝突跟證據不足,變得無法證明任何一人是兇手,只能縱虎歸山。即使憾恨,一時之間,韓國方面也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解決這起命案。趙重弼的家屬只能懷抱悲傷,持續尋找還給家人公道的機會,但希望畢竟渺茫,這起案件就這樣成了縈繞韓國社會心頭的知名懸案。

電影"梨泰院殺人事件 " – 2009

2009年,一部名為《梨泰院殺人事件》(The Case of Itaewon Homicide,韓文為이태원 살인사건)的電影在韓國播出,內容雖然對角色姓名、事件細節做了戲劇化的改編,但觀眾很清楚這是在影射當年未解的懸案。電影極為成功,總共有50多萬人入場觀賞本片,社會上掀起一波討論真實案件的風潮,被封存在每個經歷過、討論過這起命案的韓國人心中的陰影,又被電影給召喚了出來。

這不只是為了一個無辜大學生的性命,也是出於韓美之間的微妙情結。長期以來,韓國需要倚靠美國的政治與軍事力量才能自保,卻也因為這個處境,而對有時顯得鴨霸的美國作風感到不滿,在好幾次不可避免的族群衝突中,韓國人總覺得自己佔了下風,受到不公對待。特別是梨泰院殺人事件,兇嫌剛好都有美國籍,而受到美國的保護,讓韓國司法體系很難像處理一般韓國命案來處理他們,甚至就是導致他們能逍遙法外的原因之一。

於是,韓國社會重新關注起趙重弼命案,有了社會關注的力量,韓國檢警又開始積極調查這起案件──沒想到這一次,他們找到了以往忽略的關鍵突破點!

由於年代久遠,當年的漢堡王已經結業,兇案現場洗手間也已經拆卸,檢控官為了重新調查這個案件,於2011年建設了這個兇案現場的模擬場景。

十五年後,真兇就逮?

當初,檢方選擇起訴愛德華‧李,而非有更多證據指涉他行兇的亞瑟‧派特森,就是因為不認為身材較嬌小的派特森能夠順利制服趙重弼,還能對其頸部、胸部成功施展連環攻擊。但他們這次注意到,趙重弼在洗手間時,身上背著一個背包,派特森就是抓住背包限制趙重弼的行動,使他難以反擊。

對於自己身上全身都沾滿了受害者血跡這件事,當年派特森的解釋是受害人被襲擊後,身體曾經倒向當時站在洗手盆旁邊的他,而他在驚慌下推開死者,所以有大量鮮血噴在他身上。

但是警方透過案件重組及血濺形態分析後,認為如果派特森真的如他所說站在洗手盆旁邊,而死者的鮮血都噴在他身上的話,洗手盆不應該有如此大量的血跡(因為應該都給派特森的身體擋住了),所以證明了他說的證詞都不是事實。

警方結論派特森全身上下沾滿死者鮮血的唯一理由,是由於他是死者被害時最接近他的人,所以證明派特森就是兇手。

電視台所製作的模擬片段,以顯示派特森供詞的不合理。
梨泰院殺人事件第一次調查和重新審查的模擬情境
當年發現被害人的案發現場的照片
網民根據兩名嫌疑人的證供製作成模疑圖

有了這些強力證據支持之後,韓國檢方便在2011年底,以謀殺趙重弼的罪名起訴派特森。這一次,美國方面十分配合,2012年10月,洛杉磯的美國聯邦法庭宣判派特森必須被遣送韓國,接受韓國法庭的審理。

派特森一直否認他本人是兇手。「讓他們(被害人家屬)一直經歷這份痛苦是不對的,但我被帶來這裡也是不對的。」當他 2015 年戴著手銬被押送到韓國時,他對媒體如此宣稱。

2015年在美國被逮捕並引渡回韓國的亞瑟‧派特森

兇手一直都是愛德華‧李,派特森如此指控。但法院不願採信他的說法,給了他二十年有期徒刑。這是對低於18歲犯罪者的最高刑罰,因為案發時亞瑟‧派特森不滿18歲。

愛德華‧李已經獲得韓國最高法院的無罪判決,這表示他是一位無辜的旁觀者嗎?法院其實並不這麼認為,調查顯示,愛德華‧李雖然沒有直接刺殺受害者,但可能助長了派特森的殺人勇氣,因此可以看作是教唆殺人的共犯。但是,因為愛德華‧李已經以殺人嫌疑被起訴過一次並被無罪釋放,適用於一事不再重審的原則,因此此次不再重新起訴。

受害人趙忠弼的74歲老母親對遲來的判決感到安慰。

梨泰院的那一夜,本應是個快樂的朋友聚會之夜,但派特森與李的友情,卻導向一起不可饒恕的罪行。究竟是誰殺了大學生趙重弼?是最後獲罪的派特森,還是罪證不足的李,抑或是兩個無知少年,在殘酷的嬉笑中聯手奪去無辜者的性命,卻都不願擔起罪責,互相毀滅對方的人生呢?

雖然司法最後能夠還給趙重弼家屬一個遲來的公道,但恐怕梨泰院的那一夜喋血,依然會是韓國人心中難以抹去的一塊陰影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